首页-->地方分会
三国名将向朗、向宠故里碑落成庆典
2015-04-26
三国名将向朗、向宠故里碑落成
2014年11月9日,湖北宜城市在小河镇杨湖村四组举行了东汉名仕向济迁徙落叶地、三国名将向朗、向宠故里碑“向家岭”落成仪式。
宜城市副市长左继宏、市政协副主席黄桂芳、文化旅游局副局长方东、小河镇党委书记、镇长出席了落成仪式。
参加“向家岭”故里碑落成仪式的还有湖北省向氏渊源研究会会长向恢泰、副秘书长向仁汉。来自宜城、襄阳、襄州、南漳等地的向氏宗亲代表和当地群众参加了庆典仪式。
庆典仪式由宜城市政府有关部门,分别在宜城市电视台、网络和报纸作了报道。
向家岭碑志
周初子姓祖微子启封在商丘,国号宋。向姓始祖向父肸的六代孙向子颀迁居河内(今河南武陟、沁阳、焦作一带)立河内郡望,史称河内向氏。
东汉人向泽向济向淮向演兄弟世居河内,为向氏23代。汉平帝元年(公元1年),向济携家南下寻找其父向长历五年未果,留居湖北宜城向家岭,立襄阳郡望,史称襄阳向氏,亦称宣城向氏。三国时期,宣城向氏向朗(29代)、向条(向朗之子)、向宠(30代向朗弟之子)、向充(向宠之弟)等首批精英随诸葛亮迁四川立蜀,今在成都、泸定、绵阳仍属望族。向宠之后二迁施州,后或宦游,或迁居,其后裔一支为“八耳锅”向氏,成为向氏最旺族之一。隋唐时期,向晋(46代)官金州司马,其子向信于唐玄宗时官太原府,向七星(49代)于唐文宗太和八年(835),迁江西南昌府丰城县,史称南昌丰城向氏。唐后期向宗彦(51),生于江西丰城县,迁往湖南沅陵莲花池,为沅陵莲花池向氏之祖。宋元明清时期,宜城向氏后裔不断迁往荆门、襄阳、钟祥、南漳等地。
宜城向济族支的精英虽不断外迁,向氏居民仍居旧地而生生不息,至今仍在当地属望族。今立此碑,追思历史,感恩先贤,凝聚族亲,传承精神。
湖北省向氏源流研究会襄阳市分会
二0一四年孟冬月吉日敬撰
关于宗亲会的成立若干问题的说明
湖北省向氏宗亲总会襄阳分会常务付会长向振华
尊敬的各位向氏宗亲;
我受宗亲会的委托,下面我就宗亲会的成立做如下说明:
经湖北省向氏源流研究会考证,位于湖北省襄阳宜城市小河乡杨湖四组的“向家岭”是先辈向济(东汉河内向氏23代)落业的地方。“家“字辈是向济的第86代传人。先辈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孕育了我们。后来,一部分先驱随刘备、孔明到四川建立蜀国;再后有到恩施、湖南、江西、南昌等地的。再后来在“江西填湖广”的大迁移中,一部分向氏子弟又移居远安、东巩等地。所以,我们原来说是江西大槐树搬来的,其实是说反了,应该是:江西向氏是“向家岭”的一个分支。
由此看来,“向家岭”是向氏家族祖先发祥的故土。是湖北、湖南、江西、四川、福建等地向氏亲向往的祖先发祥的故地。很多向氏子孙都很想为祖先、后人树碑立传,建设向氏宗亲祠堂,这是向氏宗亲家门的大事,需要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更需要广大的向氏宗亲大家一起出力才能够做到。因此,湖北省向氏源流研究会襄阳市向氏分会经研究决定,成立“向氏宗亲向家岭中心会”。由襄阳市向氏宗亲会副会长向家庆负责筹备。所有宗亲自愿加入,每户每年交会费200元,登记成为宗亲会会员。会费主要用于宗亲会日常公务等费用开支。
关于“向家岭宗亲中心会”的设置:
1、 长老会:由德高望重的长辈(丕字辈)组成,推举一位族长,决策家族内部重大事务,调解家族问题、矛盾。
2、 理事会:由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活动能力的宗亲组成,负责筹划、安排、处理、组织实施家族内部大小事务,重大事务报请长老会一起商议决定。理事会设会长一名,副会长1---3名,理事长一名,理事若干名。原则上为每一门出任一名理事(也就是未出五福即五代为一门)。
3、 理事会下设两个基金:
(1)、向氏家族“互助基金”:所有家族宗亲自愿参加捐赠,记载在家族功德册上,永世保存供后人瞻仰。数额较大的将按序镌刻在即将要树立的家族功德碑上。
设立互助基金的主要目的是,平时积小钱,急时办大事。主要用于家族宗亲偶遇天灾人祸等重大灾难时生活救急等互帮互助活动、家族筹备建设宗亲祠堂、立碑等公益活动。设立资金管理银行专户、会计。资金的使用必须经理事会、长老会集体研究确定使用。只有“会员宗亲”才能够享受“互助基金”慈善帮扶。
(2)、向氏宗亲家族投资基金:家族有一定实力的宗亲,有偿投入资金入股,由理事会集体研究、确定投资向氏家族宗亲企业获取利润和利红,目的在于依靠家族宗亲团结奋斗,以期望不断发展壮大家族产业和家族事业。
4、在宗亲会的指导下,由各门宗亲出任理事,负责家族各门自行整理修订“家谱”,完善好后,报“向家岭向氏宗亲中心会”向家庆会长处备案。并在适当的时候编撰家谱出书。
襄阳市向氏宗亲会联络处:
宜城市光菜市场B区09号二楼
联络处主任向家伟15971121789
向家岭向氏宗亲中心会会长向家庆:15872327227
湖北省向氏源流研究会襄阳分会
宜城向氏宗亲会
宜城向家岭向氏宗亲中心会
2014年11月
背景资料:
宜城向氏字派考证
东汉人向济世居河内(今河南武陟、沁阳、焦作一带)为河内向氏23代。
汉平帝元年(公元1年)向济携家南下寻其父五年未果,留居湖北宜城,俗称向家岭(1968年前交通、军事地图均称向家岭),今为宜城小河镇杨湖村,立襄阳郡望,亦称宜城向氏。
河内及宜城向氏一般采用16-24辈为一轮字派。从汉平帝元年(公元1年)至今2000余年,按向氏普代率23年一代人匡算,宜城向氏应有85-90代左右。
清道光12年(公元1832年)四川绵阳、泸定向氏派人回老家新续字派为“文德丕振,家庭华光。正大开明,天佑永昌。仁义和顺,万世成章。”即以“文”启头“章”落底,其中“光、昌、章”均与向同韵。但宜城向家岭老人墓碑上只采用了前16代即“文德丕振,家庭华光。正大开明,天佑永昌”。
湖南长沙湘潭向氏所讲“正大克明,天佑永昌”中的“克”疑为湖南口音,误将“开”念成“克”。
据考证湖南长沙、湘潭、韶山向氏是唐中后期向七星(49代)之后向沛(应为53代)供职长沙湘潭县丞时留居该地,亦为宜城向氏之分支。该分支属于望族,地域经济较发达。启用新字派当在1830年左右。如杨开慧之母向振熙即生于1897年左右。湖南向氏分支现字派从“华、光”辈居多。
四川向氏分支大抵是向朗一脉,因属长房望族,加之经济较发达,所以启用现字派也在1830年前后,字派现以“华、光、正”居多。
四川成都、阆中地区“丕”辈亦用“培”;“华”辈女姓亦采用“春”字;泸定把“万世成章”亦称为“万世守章”即“成、守”通用。
江西向氏分支大抵以上因素,现字派以“华”为多。
保康、远安、兴山等地向氏是江西返回老家分支,现字派以“丕(培)、振”居多,且还有不少“德”字辈老人稀在。
宜城小河黄家棚向氏系清嘉庆四、五年旱灾和家族房头矛盾由二房老辈迁走,未采用宜城向家岭字派。(1965年该房议续新字派,在“阶级斗争为纲”年代受到批判未成)。
宜城老家向氏及南漳武镇一带,襄阳市、襄阳县(现为襄州区。是19世纪六十年代大小“四清”时干部调动留居人口)等分支现以“振、家”字派居多。
宜城向氏按23年世代率和16—24辈率计算“文”字辈应为向济分支之82代(向济子为24代),则“文”字辈为82代,“振、家”辈为85、86代。因向济是河内向氏23代,则“文”派应系河内向氏105代,“振、家”辈为108、109代。
宜城向氏分支溯源
周初子姓祖微子启封在商丘,国号宋,向姓始祖的六代孙子欣迁居河内(今河南武陟、沁阳、焦作一带)立河内郡,称河内向氏。
东汉人向济(与向泽为堂兄弟)世居河内,为河内向氏23代。于汉平帝元年(公元1年),携家南下寻找其父向长历五年未果,留居湖北宜城,俗称宜城向家岭(今宜城小河杨湖),立襄阳郡望,史称襄阳向氏,亦称宜城向氏。
三国时期,宜城向氏之向朗、向条(向朗之子)、向宠(向朗弟之子)、向充(向宠之弟)等首批精英随诸葛亮迁四川立蜀,今多居四川成都、沪定、绵阳、向家坝,今仍为当地向氏望族。此为宜城向氏分支。
随三迁,向晋官金州司马,其子向信于唐玄宗时官太原府;向七星(49代)于唐文宗太和八年(公元835年),迁江西南昌府丰城县,立南昌郡望,史称南昌向氏。今散居于向塘、奉新县、新建县、上高县、新余县等地。此亦为宜城向氏之分支。此后代一部分于唐后期迁往长沙。
清嘉庆四迁。嘉庆四、五年间,连续二年大旱,白起渠(亦称古百里长渠)自明未年久失修,农产歉收,加之宗族矛盾,先后有十余户向氏迁往白起渠上游黄家棚(今小河杨岗村)、武镇、石灰窑(今小河石灰村),有少数族人投亲迁往曾庙(今小河曾庙村)等地。
宜城向济家族的精英虽不断外迁,原居民仍居旧地而发,至今仍在当地属望族。截止2011年统计,宜城向氏现有273户,864人。
另据恩族向良贵老先生三十年研究“施州向氏”及“全向氏”,所著《施州向氏·晋代以后的启传》认为,向宠之后二迁施州。因为向宝胜(52代)是宜城向氏向宠后裔,属历史江西南昌向七星之分支,由向宗头生向宝胜,向宝胜生向邹、向郭、向邺、向都四子,占管恩施东南西北四乡,应为古土家庭向氏之源。此说尚需考证。
附:向朗、向条、向宠、向充小传
向朗
——三国时蜀汉大臣
向朗,字巨达,宜城人。生卒年不详。三国时蜀汉大臣。向朗早年丧父,为兄抚养。及长,以司马徽为师,与庞统、徐庶等皆友善。起初,刘表(字景升,山东鱼台人,时为荆州牧)任他为临沮长(临沮,即今当阳县西北一带)。刘表死后,他归了刘备,督秭归、夷陵、巫山、夷道(今宜都县西)4县军民事。蜀平后,任巴西(今四川省阆中县)太守。公元223年,刘禅即位,命向朗为步兵校尉,领丞相长史。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南征时,留向朗统领后方统管政事。建兴六年(公元228年)随诸葛亮征汉中。向朗素与马谡友善,马谡逃亡,向朗知情不报,诸葛亮怨之,免其官还成都。亮死后,向朗转任左将军,追论旧归,封显明亭候。
向朗少年时,文学无成就,终以做官贤能见称一世。自任丞相长史后,优游无事20年,乃潜心典籍,孜孜不倦。年过80,仍手校书刊订正谬误。家庭藏书为当时最多,开门接待好学者,帮助后进,为世所敬重。习凿齿所著《襄阳耆旧记》一书,对向朗临终诫子遗训评价颇高。他的遗言说,战胜敌人在团结一致,不在人多。“天地和则万物生,君臣和则国家平,九族和则功得所求,静得所安”,并诫子“不随利禄以自堕”。这些做人处世的道理,很值得后人效法。其子向条、字文豹,博学多识,蜀汉景耀(公元258-263年)中,为御史中丞。入晋(代)为江阳(今四川泸县)太守、南中军司马等职。
向宠与向充
——三国时蜀汉大臣
向宠(?—公元240元),向朗胞弟之子,宜城人,蜀国大臣。刘备时,为牙门将(保护牙城的武官)。秭归之战,刘备大败,独向宠所率队伍完整无散,由是以善治军著称。建兴元年(公元223年)封都亭候,后为中部督,典率卫兵。诸葛亮北行时,在《前出师表》中说:“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义举宠以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列和穆,优劣得所也” 。这是诸葛亮北征上表后主刘禅的忠心耿耿的肺腑之言,意思是说,将军向宠,品格贤良,处事公正,又精通军事,过去试用,先亮(刘备)赞尝说有才能,因此大众一致推举他为中部督。我认为,军营中的事情,全部委他处理,一定会使队伍相处和睦,优劣得当。由此可以看出,由于向宠德行好、才能高,所以才得到刘备、诸葛亮和群臣的信任。延熙三年(公元240年),向宠南征汉嘉(今四川省雅安县北)“蛮夷”时,遇害。
向充乃向宠之弟。任射声校尉尚书(武官,五品),曾为建立诸葛武候庙,以“崇德念功”说服了后主。诸葛亮初亡,当时都要求立庙祭祀,朝议未准,可是百姓却私下祭祀。以后又有人请求立庙祭祀,后主刘禅又未允。向充上表,说诸葛亮高风亮节,功高于世,不立庙不能崇其德,私祀不能述其功,宜近其立庙于沔阳(今陕西省沔县东南),使亲属故吏得以祭祀,以崇正礼。后主终于答应建了全国首座诸葛武候祠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