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编委会
全国向氏宗亲总会第三届代表大会公报
2015-05-27
全国向氏宗亲总会第三届代表大会于2015年5月15日至17日在重庆市大足区华地王朝酒店举行。
向氏宗亲总会第三届代表大会,是中华向氏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一次盛会,也是全国七百多万向氏宗亲期盼的一次大联谊、大团聚、大促进的群英会;同时,也是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件大事。
莅临这次大会的有来自(以惯例排列为序)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新疆等省、市、自治区519名代表。
向氏宗亲总会常委向延振主持了全国向氏宗亲总会第三届代表大会预备会议。预备会议选举主席团成员,举行了缅怀祖先,行三鞠躬礼仪式。主席团会议审议通过了大会议程,大会主持人名单。
大会主席团成员向平、向兴中(总会常委)分别主持了5月16日上午、下午的全国向氏宗亲总会第三届代表大会。
大会主席团成员、向氏宗亲总会常委向友生主持了全国向氏宗亲总会第三届代表大会选举议程。
在大会上先后有重庆向氏宗亲代表、热心支持向氏发展的企业家向天荣致欢迎词,向氏宗亲总会常委、第三届代表大会筹备领导小组执行组长向军致开幕词。有向氏宗亲总会总顾向家海、湖北向氏宗亲代表向爱明、云南向氏宗亲代表向忠义发表了充满激情的贺词。大会工作人员宣读了来自各方的贺信贺电。
向氏宗亲总会常务副会长向纪华作了题为《团结带领全体宗亲,繁荣发展向氏文化》的工作报告,向氏宗亲总会总监督向隽作了《总会监督工作报告》,向氏宗亲总会常委向廷藻作了《总会财务工作报告》,向氏宗亲总会常委向孝信作了《总会章程修改报告》。向氏宗亲总会常委兼秘书长向延振致闭幕词。
大会主席团成员向氏宗亲总会常委向乾银在大会上宣读了向氏宗亲总会关于表彰先进宗亲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大会为重庆向氏宗亲会等20个先进宗亲集体授予了金匾,为向纯武、向天模等50位有突出贡献的宗亲授予了向氏文化研究突出贡献功勋章、或向氏事业特别贡献功勋章。大会为向帮成等100位向氏宗亲工作优秀个人颁发了奖励证书。
大会表决通过了《关于〈向氏宗亲总会工作报告〉的决议》、《关于〈向氏宗亲总会监督工作报告〉的决议》、《关于〈向氏宗亲总会财务工作报告〉的决议》、《关于〈向氏宗亲总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关于〈向氏文化发展纲要〉的决议》。大会表决通过了《向氏宗亲总会会长、常务委员(常务副会长)、副会长、秘书长产生办法》、《向氏宗亲总会监督委员会成员产生办法》、《向氏宗亲总会名誉会长、顾问聘请办法》。
大会选举产生了以向纪华为会长,向爱明、向军为常务副会长,向延振为常务委员兼秘书长,以及50余位常务委员和50余位副会长组成的新一届全国向氏宗亲总会领导班子。大会选举产生了以向隽为总监督、向建宇等为总干事的新一届全国向氏宗亲总会监督委员会组成人员。
大会主席团成员、向氏宗亲总会常委向青春宣读向氏宗亲总会终身名誉会长、总顾问、顾问聘请名单。大会为终身名誉会长向家舟,总顾问向家海,顾问:向书佳、向纯武、向贵学、向应成、向尚荣、向恢泰、向仁汉、向海滨、向鼎圣、向继承、向定杰、向东(湖南叙浦)等颁发了聘请书。
大会代表高度评价总会工作报告,认为报告实事求是地总结了2012年4月向氏宗亲总会第二届代表大会以来的工作成绩和不足,全面深入地阐述了认祖归宗、向氏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刻意义,一致体认谋求创新、实业兴向的迫切性,客观准确地分析了总会面临的新形势、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切实明确地提出了总会今后三年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发展目标。
向纪华在报告中指出,向氏群体日益壮大,宗亲工作稳步推进。向氏得姓两千多年来,人口不断发展,群体逐步优化,俊杰一再涌现,宗族渐趋兴旺。向氏宗亲组织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并开展各种有益的工作,这是过去所没有的喜人新景象。
向纪华在报告中说到,向氏文化传播媒体空前发展。《世界向氏宗亲网总站》等众多向氏宗亲网站,在促进向氏宗亲认祖归宗、联络向氏宗亲血脉亲情、传播向氏丰富多彩文化、增强向氏宗亲团结、开展向氏公益事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还有,向氏宗亲论坛、向氏宗亲博客、向氏宗亲微博、向氏宗亲QQ群,向氏宗亲微信群等,通过发贴、短信、语音、视频、图片等多种形式交流各自的所见、所闻、所感,扩大了宗亲间的认识范围,密切了宗亲间的相互联络,加深了宗亲间的同根情谊,丰富了宗亲间的文化生活。
大会报告谈到了宗亲工作中存在的许多需要解决的不足和困难:
(一)法律地位的尴尬。首届向氏宗亲总会曾争取登记注册未成。二届向氏宗亲总会先后以“微子(向氏远祖)文化研究会”、“中华向氏宗亲总会”冠名分别在内地、香港申请,但同全国大多姓氏宗亲组织一样,登记注册均未成功。全国率先变通登记注册的是福建省民政厅批准的“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1989年成立)。2012年5月,经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谱牒分会批准成立“湖北省向氏源流研究会(暨中华向氏源流全史编纂委员会)”。2013年3月,“中华向氏宗亲总会”改称中华向氏源流全史编纂委员会。2013年5月,经工商登记注册成立湖南向氏源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取得了总会开展文化经济活动的合法地位。从两年来的实践看:①“中华向氏源流全史编纂委员会”属于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二級机构谱牒分会下文的机构,不具备独立登记注册的法人资格;②作为“姓氏源流”研究会范围和功能小,没有“宗亲总会”的范围和功能大;③全国大多数姓氏均以名实一致的“宗亲总会”冠名;④各地向氏宗亲组织都倾向以名实相符的“宗亲会”名义开展活动。据此,为便于长期名正言顺地开展宗亲工作,向氏宗亲总会二届四次常委扩大会议决定,恢复“向氏宗亲总会”名称。(二)宗亲组织发展不平衡,有部分省市区县还处于空白,有的地区根本不知道我们向氏宗亲组织的存在。(三)向氏文化挖掘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特别在组织当地宗亲收集文化资料、积极参与向氏刊、网撰稿等方面,尚未引起重视。(四)资金不足制约着我们开展诸多工作。
大会报告强调,要深化认祖归宗认识,发挥宗亲组织作用。
认祖归宗,就是弄清自身生命的来龙去脉。古书《姓氏寻源》写道:“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是谓“寻根”;“草木祖根,山祖昆仑,江海祖源”,是谓“问祖”。“不此之求,是谓昧。”昧即糊涂,不明白,漆黑一团。人如果不知自己的血脉传承,弄不清自己的祖根来源,稀里糊涂,度此一生,是多么可悲。认祖归宗的实质就是血缘认同与文化认同。认祖归宗,即人的宗族归属比之其它社会归属更重要。你出生在哪个姓氏,哪个家庭则是天生的、不变的、与生俱来不可选择的。无论社会文明发展到如何高级的地步,人们对于亲族的归属需求将是永远不变的。姓氏寻根就是人们以姓氏为纽带所进行的文化寻源活动,所谓“树高千丈,落叶归根”所指就是如此。
宗族的凝聚力往往上升为国家的内聚力和认同感。宗族或族群意识因为儒家思想的熏染,增强了不同族群对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之一便是家族的纽带,这在近代抵御外族的侵略中得到明显的体现。海外华侨对宗族、族群的认同,实质上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这便是一种凝聚力、亲和力与向心力的体现。姓氏学专家认为,中国姓氏是一项独特的国情资源,其内涵和特征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尊祖敬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寻根问祖是龙的传人永远的情结。
大会报告提到,“同姓宗亲会”组织,各尊其所出之高祖为始祖,集合同姓族属,不论亲疏,不分贫富,不究衍派,开展一系列旨在团结体恤、共谋发展的互助活动,诸如灾祸救助、奖学助学、丧吊奠仪、调解纠纷等,同时通过春秋祭祖、编修家谱、修建宗祠等宗亲大事将大家紧紧联系在一起。今天,宗亲会那种狭隘的传统角色已经发生很大改变,姓氏宗亲会团结合作,共同致力于保存和发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与传统价值观,表现出现代中国人的自信形象。
大会报告表明,认祖归宗和宗亲组织活动,已经得到中央高层、有关政府部门,以及媒体的认可。2005年5月,宋楚瑜率领亲民党代表团,进行首度访问大陆的搭桥之旅,总书记胡锦涛将一套宋楚瑜家族在湖南湘潭的族谱,在瀛台夜宴亲自送给宋楚瑜。近年来,中央和地方传媒还开办了一些姓氏寻根节目。中央电视台第四套固定节目《天涯共此时•百家姓》播出多年,影响良好。中央电视台第四套去年以来每天播公益广告,一位老人面向一对新婚夫妇高声道:“接家谱”。广东电视台《寻根问祖•百家姓》电视片,河南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杭州电视台、沈阳电视台、重庆电视台等也制作了相应的影视节目。
“姓向真好!”应该成为全国向氏族群整体的荣耀,这也是全国向氏宗亲总会和各级各地宗亲分会工作的根本目标。
大会报告认为,宗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瑰宝、国粹。是中华民族长期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保持五千年灿烂的民族文化的根本保证,中华民族最终没有罹遭灭族之灾,一切的一切都有赖于宗族文化。因之,对于我们民族的悠久的宗族文化、不可多得的民族遗产,我们决不能够随便抛弃,我们应该代代相传,不断地继承、发扬。
宗族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包括祖宗崇拜、宗族感情、宗族观念、祖训族规、寻根问祖、宗族联谊等。宗族文化以儒家文化为内核,对宗族成员进行教育和管理,儒家的三纲五常等伦理观念在宗族成员中深入人心。宗族文化所形成的长幼有序、尊老爱幼、尊师爱生、爱家爱乡、寻根拜祖、叶落归根、追远报助合作、人与人和谐相处,把自然看成人类的恩人和朋友等传统,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姓氏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俗学、人物传记以及地方史料,收集、研究族谱更有助于中华民族的团结和中华文化的传播,对家史的注重和关心是爱祖国爱人民的起点,健康的姓氏文化是经济良性发展的基础,是国家生机勃勃的象征。
大会报告要求,搞好向氏文化传播,打造优秀向氏文化文艺作品。没有向氏文化传播,就没有向氏族群的社会影响,更没有向氏族群的历史地位,向氏文化也不会深入人心、长久传承。承载深厚向氏文化内涵的向氏人物甚多,创作题材丰富。如上述商周之际远祖,为殷民所爱戴的宋国勤政君王微子启,东汉少数民族领袖、农民起义军首领向单程,三国蜀朝重臣、儒学名家向朗,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赞扬“性行淑均,畅晓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以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也。”的都亭侯、中领军向宠,魏晋竹林七贤之一、著有《思旧赋》、《难养生论》的向秀,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向海明,宋朝抗金英雄、淮宁知府向子韶,宋朝名相向敏中,南宋大理卿直龙图阁、兵部侍郎、抗元名将向士壁,明初农民起义军首领向大坤,享有清廉盛誉的明朝监察御史、知府向侃,中共早期著名妇女运动领导人之一向警予,《东京审判》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中国检察官向哲浚,解放军陆军中将向仲华,解放军上将向守志,解放军中将向孝书,解放军空军少将向春雷,为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舍身救火的英雄向秀丽,荣获首届全军士官优秀人才二等奖、被四总部评为全军爱军精武标兵、被称为中国新一代士兵的楷模的向南林,以及现代各条战线革命英烈及模范志士等,都应组织运用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影视等多种文化形式弘扬向氏历史及英雄事迹、传播其个性与功绩。谁具有文化优势,谁就将拥有竞争优势,谁就将拥有未来。我们一定要重视向氏文化的挖掘和传播。
大会报告强调,建设“亲情共同体”,开创宗亲工作新局面。
向氏宗族就是向氏“亲情共同体”。基于传统与现实需求,宗族势必在很长的时间内存在下去。如何对现代宗族进行主导,如何规制现代宗族的发展,有效地解决宗族的“副作用”所带来的问題。今后三年我们要采取切实有力措施,做好各项宗亲工作。
要继续加强宗亲组织机构建设。我们要把有能力、有为广大向氏宗亲服务热情的、并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宗亲,推选进入向氏宗亲组织。我们衷心希望全体向氏宗亲同心协力,支持总会的工作,要积极发展各地分会。健全的组织机构是我们做好事业的根本保证。希望大家群策群力,献计献策,做好组织联络工作。
向氏宗亲总会要切实提高工作层次,逐步实现规范化。要建立完善的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要在服从服务于党和政府中心工作前提下,提高我们服务宗亲的能力建设。要努力改变社会上对宗亲工作流于“草根性,聚会式”“活动层次不高”的偏向。向氏宗亲总会工作要在高起点、规范化上迈出新步伐。
向氏宗亲总会今后三年的工作重点是,(一)开展全国向氏联谱联派工作。(二)创建向氏文化博物馆。(三)继续整合完善向氏宗亲网站建设。(四)常态化办好《向氏文化专刊》。(五)推出广大宗亲喜爱传唱的“向氏之歌”。简称“五个一工程”。
大会要求,要加强全国向氏团结,密切“亲情共同体”。全体向氏族群同根同脉,血缘亲情,没有理由不团结。天下向氏一家亲,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搞好团结是向氏人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本领,懂团结是大智慧,能团结是真本事,真团结是高境界。团结则存,分裂则亡。总会坚决反对“窝里斗”。总会和各宗亲分会一定要公正、真诚、大度,做到容人、容事、容言、容过。倡导善心、爱心、关心,营造和谐、团结、进取的向氏大家族,促进社会稳定、家族健康发展。天下向姓人要团结在全国向氏宗亲总会这个大家庭里,为我们造福子孙后代的繁荣发展大业,添砖加瓦,增光添色。
大会指出,宗亲联谊是宗亲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联谊能聚集能量、壮大队伍,联谊能加强沟通、产生融和,联谊是宗亲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始终坚持亲情第一,和谐至上的理念办会。极大限度地降低宗亲工作中的负面影响,有效增强宗亲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加强宗族内部的联谊协调,不断扩大宗亲总会的影响,让更多有公益心和公德心的宗亲认同总会、加入宗亲组织,向氏宗亲总会必定兴盛兴旺。
大会代表应重庆市企业家、总会常委向天模、向天荣兄弟俩邀请,游览了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即宝顶山风景区)。
大会热烈紧张、井然有序,完成了预定的各项议程。
大会自始至终沉浸在同祖同根、血脉相连、亲情胞谊的温馨氛围中。代表们深切地感受到这次大会,是一次同叙源流、认祖归宗的大相聚,是一次团结体恤、共谋发展的大互动,是一次传承向氏文化、共建精神家园的大推进。
全国向氏宗亲总会秘书处
执笔 向延振
2015年5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