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分会
八耳锅韵传千古,汝派向氏溯渊源——首届“汝”字派八耳锅向氏文化研讨会侧记
2025-04-05
2025年3月23日,清晨屈原故里,春风拂面,平湖荡漾。首届士璧公后裔之汝字派八耳锅向氏文化研讨会在这里隆重举行。
应邀出席会议的嘉宾有:全国向氏宗亲总会总顾问向家海、向氏总亲网站站站长向士新、全国向氏宗亲总会副会长向琳、奉节向氏宗亲会会长向阳、士璧公后裔《向氏家谱》主编向统一、士璧公后裔《向氏家谱》副主编向新林、重庆向氏宗亲会文化部主任向耀清、巫山向氏宗亲会副会长向远文。

本次研讨会由全国向氏宗亲会副会长、秭归向氏文化研究会会长向华维发起组织,鄂渝川三地四十余位向氏宗亲踏浪而来,以血脉为舟楫,共赴这场跨越七百年时空的家族对话。在华维会长的召集下,汝山、汝海、汝地、汝凤、汝龙、汝虎、汝彪、汝蛟八支汝字派八耳锅向氏后裔代表齐聚高峡平湖之畔,共同编织一部从北宋烽烟绵延至今的家族史诗,探讨汝字派八耳锅向氏的源流、迁徙、分布、人口、人物、文物、遗址、传承、教育、孝道、家风、文化、发展等话题。
一锅融春秋,血脉承古今。“八耳锅”乃汝派向氏魂脉所系。北宋烽火中,向氏先祖负锅南迁,以八耳铁锅“烹食济民”,铸就“仁义济世”之族训。明洪武二年,士璧公次子伯吉育有三子钟、鑑、镇,三公携八子行至湖广归州东阳乡金籫井地方,将龙头金簪,分为三橛,后合为证,曰:“金簪三橛,印传三公。”复于归州三闾乡落脚坪,“食锅八块,记传八房。”铸就“碎锅为凭”的生存智慧。

士璧公后裔《向氏家谱》主编向统一

全国向氏宗亲总会副会长向琳

重庆向氏宗亲会文化部主任向耀清
巫山向氏宗亲会副会长向远文
"锅裂八片承星火,山河万里证宗盟。”而今虽古锅无踪,但八耳之形已深镌族徽,每块碎锅皆化作星辰,指引散落巴楚的八房血脉认祖归宗。历七百年风雨,八耳锅已化身为汝字派八耳锅向氏家族凝聚宗族生存智慧与仁义济世品德的精神图腾。
上午:落脚坪的寻根之旅,历史纹路与当代指纹的完美重叠。

八时,宗亲们在秭归南门广场合影留念,随后前往屈原镇落脚坪。
清晨,阳光洒在秭归落脚坪的土地上,向氏宗亲们怀着敬畏与感恩的心情,踏上了这片承载家族记忆的土地。落脚坪,是向氏先祖迁徙途中的重要落脚地,汝字派八耳锅向氏在此分锅,落脚坪至今仍居住着大量的汝海公后裔。落脚坪见证了汝字派八耳锅向氏家族从艰辛拓荒到繁衍生息的历史。
十时四十分,代表们来到“落脚坪”屈原牌坊。这片浸润着明初月光与炊烟的土地,既是汝派八耳锅向氏开枝散叶的原点,更是八耳锅文化的精神坐标。清代诗人向国庠《回龙锁水》的碑刻与九旬翁向立山口述的家族长歌,在江峡风中交织成时空叠影。当华维会长指尖抚过斑驳碑文,讲述士璧公百万资财御蒙护国的壮举时,七百年的忠义之魂在春阳下熠熠生辉。
探访清代向国庠石刻《回龙锁水》
“落脚坪不仅是一块土地,更是我们向氏家族精神的象征。它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坚韧,提醒我们不忘来时路。”
中国第一个农民诗社就由向国庠父子创设于清代。宗亲们在“落脚坪”牌坊前驻足观看,仔细阅读牌坊和碑刻上向氏先祖的诗词。
十一时,三闾落脚坪落业公汝海墓地,华维会长主持了隆重的祭祀仪式。汝海公后裔,秭归骚坛诗社名义社长向富昌轻启墓园往事。

向富昌(右一)
宗亲们净坟培土,献花致敬、焚香烧纸,默哀思恩,齐诵祭文,叩首祭拜,虔诚表达族人们对先祖的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华维用骚坛古调领诵祭文,楚地特有的九曲回肠之韵裹挟着柑橘清香直上云霄。香烟缭绕间,"烹食济民"的祖训与"碎锅为盟"的誓言穿越时空,在当代族人心头重新淬火成章,将仁义基因谱成永不消逝的文明密码。

向华维主持祭祀仪式
十二时,代表们参观屈原庙。非遗文化传承人黄家夷,唱诵骚坛诗歌,让我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下午三时,首届汝字派八耳锅向氏文化研讨会正式拉开帷幕。向华维以三十年研究成果为炬,照亮八耳锅文化迷雾:“落脚坪、金簪井、踏阳坪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镌刻在汝派向氏血脉上的文明印记。”
向华维会长在致辞中表示,“八耳锅”是家族的传家之宝,承载着向氏家族的历史和文化,希望通过此次研讨会,进一步挖掘“八耳锅”文化的内涵,推动其传承与发展。研讨会上,宗亲们积极发言,分享了自己的“八耳锅”文化研究成果和心得。大家一致认为,“八耳锅”文化是向氏家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要高度重视其传承与发展,让更多的家人了解和认识“八耳锅”文化。随后,与会宗亲们围绕“八耳锅”的历史渊源、文化价值、传承现状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会议还就成立“八耳锅”文化研究机构、编纂“八耳锅”向氏族谱、重修海公墓等事项达成了共识。
“八耳锅韵传千古,汝派向氏溯渊源”。研讨会不仅是一次寻根之旅,更是一次文化传承的盛会。我们考察了汝字派八耳锅向氏分锅之地落脚坪、祭拜了汝海公、并作了专题研讨。会议让向氏宗亲们重新认识了家族的历史与精神,也为家族文化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未来,汝字派八耳锅向氏将以落脚坪为起点,以八耳锅为纽带,继续书写家族文化的新篇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贡献向氏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