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全国向氏宗亲总会网站!

当前位置:中华向氏 >>

杨开慧与向氏家风传承

2019-07-14   上传责任人:管理员   来源:向氏宗亲网 访问量:7231


摘要:家风是家族的行为规范,是族群的一般性特征。国有国格,家有家风。家风是家族成员自我存在价值的体现,有好的家风,家族成员就会学有榜样、行有方向,就会代代相传、蒸蒸日上、生生不息。
向氏家风可以概括为:“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耐职永立事,孝悌万古扬。”在向氏家风继承与发展中,最能全面体现、最有说服力的事件就是向家与杨开慧和毛泽东的历史关系。


关键词:向寿吾 向振熙 杨开慧 毛泽东 革命事业支持与奉献反哺


杨开慧是向振熙之女、向寿吾之外孙,其祖父杨书樵是向国源之女婿。杨开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毛泽东的结发妻子,育有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三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毛岸龙在杨开慧牺牲后流落上海街头病逝,毛岸青与邵华结婚,生子毛新宇。毛新宇是毛泽东唯一脉系传承人。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历史事件中,向家与杨开慧及毛泽东的关系是无法避开的话题。向氏家风在向家与杨开慧和毛泽东的关系上,得到全面体现与传承。
一、杨开慧及父亲杨昌济均是向家外孙

二、向杨两家都是书香世家
杨家祖上世居湖南长沙县蒲塘,聚族而居,世代务农,少有读书之人。杨开慧的天祖父杨世纶,经过深思后,决定举家搬到湖南长沙县东乡板仓,以好为子孙后代创造较好的读书环境,故自杨世纶起连续四代均是太学生。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则是北京大学教授,是学贯中西的教育家及伦理学家。
杨开慧的外天祖父向曾贤,是湖南平江人,清乾隆五十四年乡试中举,乾隆六十年中进士,曾被预选为嘉庆皇帝的老师,后因生病而未就职。向曾贤是湖南岳麓书院的主教,是闻名遐尔的大儒及教育家。他于1782年在湖南岳阳市平江县建屋开办学堂,集教学居住为一体,取名“福来庄”因系砖木结构,当地人又称之“砖屋”“福来庄”原有108间,后保存48间。向钧生于1906年3月,是向理卿之子、杨开慧的表弟,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7月担任长沙县委书记,之后任湖南省委农运部长、中共安源市委书记。1927年冬,由于叛徒告密向钧被捕。1928年1月24日,刽子手用刺刀戳破向钧的嘴,企图封住他的口,他仍然张着流血的口从容走向刑场,并不停地高呼“打倒蒋介石!”“共产党万岁!”。牺牲时,年仅22岁。为了纪念这位年轻的烈士,2011年1月24日,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将“砖屋”更名为向钧故居,成为省文物保护单位。向寿吾继承祖业,以教书为业,倾力培养外侄兼女婿杨昌济,而杨昌济又倾力培养学生兼女婿的毛泽东。
三、向氏家风溯源

家风是家族行为规范,是族群的一般特征。向姓源于子姓,子姓的始祖是契。《史记殷本记》载:“帝舜命契为司徒,掌管教化,并赐给子姓疽”掌管教化,就是主管宣传教育工作。育人者,要为人师表,以理服人。向氏从此就逐步形成了崇尚真理、以和为贵、外柔内刚、不争强好胜的族群性格。
微子是殷纣王的庶兄,纣王无道,微子力谏无果,选择了出走。商亡,微子又选择顺应民意归周,故得以继承商族祭祀,建立了宋国。向戌是春秋时宋国左师。宋国是小国,向戌却能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晋、楚等大国息兵罢战,缔结了“弭兵”之约。传至宋代,河内向氏靠科举兴家,向敏中和向皇后是弘扬与传承向氏家风的代表。向敏中的父亲虽然为官,但并非殷实之家。向璃罢官符离县令时,“生计屡空,僦居辇下。”为此,向璃对向敏中寄予厚望。史称“向璃性严毅,惟敏中一子,躬自教督,不假颜色。”向敏中及冠后,父母相继去逝,孤苦无依,困境中刻厉自立,胸怀大志,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参加科举考试,一举中进士甲等,时年31岁。向敏中官至宰相,仕太宗、真宗两朝,在相位长达十余年,以“大耐职官”闻名朝野。“耐职”就是为人低调,荣辱不惊。“耐职家风”也就成了向氏的标签。“诗书继世,耐职做人”,在向皇后身上得到继承与发扬。向皇后扶哲宗、徽宗二帝登基,“母仪三朝”,权倾朝野。但哲宗选后,向皇后却下令向氏女子不得参与。向氏族人中有求官者,一概拒之门外。向皇后说:“向氏族中没有这个规矩,我不敢以私情扰乱公法。”在满朝文武大臣心目中,向皇后是一个公平正直、不徇私情的贤淑皇后。向皇后在诗书礼仪、琴棋书画方面颇有造诣。据曹显原博士著的《同舟共济〈清明上河图〉与北宋社会的冲突妥协》一书载:“《清明上河图》是向皇后及向宗回授意张择端所画。”(见2011年台北石头出版社出版、2012年浙江大学出版社再版)抗金名将向子疆,倾其家产抗战。金人破江西,勇率军民死守,却受奸臣打击陷害,屡被罢官降职,最后也只是选择忍辱隐退清江芗林院赋闲。新中国开国将领向守志是军队“天军”(二炮)首领,却一生低调为人。开国中将向仲华,解放前长期担任《新中华报》、《解放日报》主编并兼任新华社社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东军政大学政治部主任、军事科学院副政委、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广州军区政治委员等职,是军中文化人。政治工作制度是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保证,政委便是党指挥枪的主要决策人。1979年向仲华与许世友在广西方向指挥6个军对越作战,战后许司令声名远扬,但作为政治委员的向仲华却默默无闻。
在族群关系上,向氏南迁进入少数民族聚居区,能随异而安,与当地人和睦相处。后晋向宗彦娶苗女为妻,首开汉苗通婚先河,铸“溪州铜柱盟约”,创造了民族团结之典范。清同治年间,政府腐败,民不聊生,云南镇雄、彝良及贵州毕节、赫章等地爆发苗民起义。1866年5月5日(端阳节),起义军首领桃三春率军攻陷镇雄县城。向氏昇公第十一世孙向世雄、向世松兄弟二人诱杀了八名苗兵,导致起义军对向姓大规模的报复。仅镇雄旧府向家院60多户400多人就遭了灭门血洗。事件发生后,向氏族人没有以暴制暴、以牙还牙,没有与苗民结世仇,而是自我总结反省道:“松雄二公逞威风,八名苗兵齐命终。可怜向家遭大难,换得芳名称英雄。”向氏没在后裔中传播仇恨。
据此,向氏家风可以概括为:“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耐职永立事,孝悌万古扬。”
四、家风养成靠口传身授

常言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文化大革命”中称之为“血统论”,撕去以偏概全的政治标签,实际上这是一种潜移默化一代传一代的自然现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毛泽东时代把领导层级称之为“干部”。毛泽东说:“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什么叫“干部”?通俗的解释是:“干部、干部,就是先干一步。”因此,红军长征中便有“朱德的扁担”,抗美援朝中便有毛泽东送子参战。新中国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中国人民解放军能取得胜利,中国共产党人的从我做起、先干一步,是真理中之真理,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精神原子弹。
向寿吾倾力培养杨昌济
向寿吾生于1844年,卒于1925年,终生在家乡设馆授徒,以教育济世。杨昌济的父亲杨书樵、母亲向文媛。向寿吾是向文媛的亲哥、是杨昌济的亲舅。杨昌济十余岁时,父母先后去逝,外祖父母将他接到“砖屋”抚养。向寿吾的女儿向振熙与杨昌济年龄相近,且在一个教室读书,在一个锅里吃饭,在一起玩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便产生了纯洁的爱情,向寿吾便把女儿向振熙许配给外侄兼学生的杨昌济为妻。1888年,向振熙与杨昌济结婚;1898年,杨昌济进入岳麓书院深造;1902年东渡日本求学;1903年2月以优异成绩考取公费留日生。向寿吾变卖了田产,为杨昌济置办行装和生活费用,并为昌济妻儿留足生活费。向寿吾以教书为业,生活清贫,为了支持女婿学业,家境异常困难,当地人对向家的形容是:“门前挂着大夫第,身上盖的破棉絮,锅里煮的红薯蒂。”杨昌济在岳父向寿吾及爱妻向振熙的支持下,又先后留学英国、德国,历时十余年,学富五车,成为伟大的教育家。
杨昌济倾力培养毛泽东
杨昌济出国留学十余年,于1912年回国,1913年任教于湖南第四师范。同年,毛泽东考入该校预科读书。次年春,四师与一师合并,杨昌济转入一师任教,毛泽东亦转入一师读书。杨昌济除课堂讲授外,还组织课外哲学研究小组,小组成员有毛泽东、蔡和森等人,他们经常到杨昌济家求教。为了方便毛泽东等人学习和讨论,杨昌济在家里专门开辟了一间客房,学生吃住留宿随便,亲如家人。杨昌济不仅以他的哲学世观及伦理学思想,熏陶毛泽东,还以他崇高的人格、廉洁和严谨的治学精神,赢得了毛泽东由衷的敬佩。1917年,杨昌济出任北京大学伦理学教授。1918年举家迁往北京。同年6月,蔡和森等人赴京联系赴法勤工俭学事宜,杨昌济请蔡转达希望毛泽东到北京来,一面主持勤工俭学事宜,一面入北京大学学习。8月中旬,毛泽东到达北京,杨昌济推荐他到李大钊主持的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
杨昌济生于1871年,卒于1920年1月17日,时年49岁。恩师杨昌济逝世,毛泽东十分悲痛,他与蔡元培、章士钊等20人,在《北京大学日刊》上联名发表《启事》中说:“先生操行纯洁,笃志嗜学。雍容讲坛,寒暑相继,勤恳不倦,学生景从。”同年2月中旬,毛泽东同师母向振熙、师妹杨开慧等人,扶杨昌济灵柩从北平启运,归葬长沙板仓故里。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采访毛泽东时问:“谁是他求学时最尊敬的老师?”毛泽东毫不犹豫地说:“给我印象最深的教员是杨昌济。”
向振熙母女倾力支持毛泽东

向振熙母女均自小受家庭教育和良好家风熏陶,知书识礼,具有大家风范。她们识大体、明事理、扶贫济困、品德高尚。1920年,毛泽东创办文化书社,经费困难,杨开慧认定毛泽东的困难就是她的困难,家里唯一能用的钱就是父亲杨昌济的抚恤金和节省的奠仪费。杨开慧对母亲说:“我们把剩下的那笔奠仪费拿出来,给毛泽东作经费吧!毛泽东为天下穷人献出了全部心血,我们为天下穷苦人都有饭吃、有衣穿,就少吃一口饭、少穿一件衣吧。”向振熙抚摸着杨开慧的头说:“你们还要办婚礼呢。”杨开慧说:“妈,您放心,我们商量好了,不做新衣服,不坐花轿,不举行婚礼。”向振熙二话没说,便走进内房取出仅剩的银元交给女儿。向振熙不但在经济给予毛泽东大力支持,还为她们送信件、保藏密件,危急时刻,千方百计地保护毛泽东和杨开慧的安全。杨开慧被捕后,向振熙处变不惊,积极协助党组织和亲友开展营救工作。1930年,杨开慧牺牲后,在共产党组织周密安排和亲友的护送下,向振熙和儿媳装伴成走亲戚串门的模样护送三个小外孙去了上海。
向氏族人冒死掩护杨开慧母子

1927年8月,毛泽东亲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了井冈山。从此与杨家中断了直接联系。杨开慧的舅舅向定前与向朗清合伙在长沙大西门开了一个“生生盐号”,毛泽东的信不写向定前却写“生生盐号”转向明卿收,向明卿则以走亲串门谈生意为名取信后再交经常来长沙的一位板仓农民缪正和带回秘交杨家。1930年8月,何键下令捕杀共产党人,悬赏捉拿杨开慧,杨开慧带孩子多次转移到湖南平江“砖屋”,得到舅舅理卿、姨妈振恺等向家人的周密保护。“砖屋”四面环山,高山峻岭,易于藏匿,向家人缘好,稍有风吹草动,便有人通风报信,杨开慧母女在向氏族人合力保护下,度过了一段安全时光。
1930年10月中旬,杨开慧回到湖南长沙东乡板仓,不幸被密探发现被捕,同时被捕的还有保姆陈玉英及只有八岁的毛岸英。向杨两家竭尽全力营救杨开慧。杨开慧舅舅向定前派店员杨振湘护送向振熙去南京与杨开智一道找章士钊、蔡元培等设法营救杨开慧。向明卿的夫人严嘉不顾个人安危,带着幼女向自冶探监送物,见机暗中互传信息。
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被押往刑场,途中刑车被在监狱署担任会计的向澍霖遇见,便向严嘉急报。杨开慧牺牲后,向振恺、严嘉以亲属名誉收敛烈士遗体。岸英兄弟先住明卿家,后回板仓。之后,向漱虚、向锡瑞、向锡芷、向锡淳、向佩铭等向氏族人到板仓轮流照顾岸英兄弟。
五、杨开慧用生命捍卫正义

向氏向来就有崇尚真理,誓死捍卫家族尊严的传统。2009年,四川大学教授向纯武编著的《向氏宝鉴》载:明朝嘉靖23年(公元1544年)湖南麻阳县贡生向明,其女向焦女、向晚女,其子向廷表之妻田氏,其侄向廷相之妻田氏,因蜡尔苗叛,为捍卫家门清白,免遭叛贼侮辱,当被追至翁沧滩时,四人同时赴水而死,被民间称为“向门四烈”嘉靖42年,县令周文祥允抚按两院立碑致祭。万历9年,县令余梦吕在麻阳辰水东岸建“四节祠",祭祀向门烈女、烈妇。
杨开慧生于1901年,1920年冬19岁时与27岁的毛泽东在湖南长沙东乡板仓结婚。婚礼没有繁文缛节,出奇的简朴,只花六元钱请至亲好友吃了一顿饭。婚后互相深深地爱着对方,共同信念、共同事业更加紧密地把他们联系在一起。1921年,杨开慧加入共产党,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女党员之一。毛泽东担任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即中共湖南省委前称),杨开慧则担任机要和交通联络工作,并协助毛泽东收集资料、抄写文稿,成了毛泽东得力助手。1923年4月,毛泽东到上海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翌年,杨开慧便带孩子也来上海,并同向警予一起去沙厂组织成立女工夜校。一年后,又随毛泽东回湖南韶山开展农民运动并担任农民夜校教员。同时还帮助毛泽东抄写、整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后,杨开慧带着孩子回到长沙东乡板仓开展地下斗争,并积极参与组织和领导长沙、平江、湘阳等地的武装斗争。在白色恐怖和国民反动派的追杀下,杨开慧仍然深深地思念和牵挂着毛泽东。1928年10月,她在板仓隐匿时,写下一首未能发出的《偶感》诗。诗云:“天阴起朔风,浓寒入肌骨。念兹远行人,平波突起伏。足疾可否痊?寒衣是否备?孤眠谁爱护,是否亦凄苦?书信不可通,欲问无人语。恨无双飞翮,飞去见兹人。兹人不得见,怅惘无己时。心怀长郁郁,何日复重复。”

杨开慧被捕后,敌人对她威逼利诱,严刑拷打,要她公开宣布与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杨开慧坚贞不屈,大义凛然地说:“你们要打就打,要杀就杀,要想从我的口里得到你们满意的东西,做梦!要我与毛泽东脱离关系,妄想!我死不足惜,愿润之的事业早日成功!”杨开慧烈士用生命、用鲜血捍卫了正义,捍卫了忠贞的爱情。
毛泽东对向杨两家之真诚反哺
毛泽东家祖上世代务农,到毛泽东的父亲时做起贩卖粮食之类的生意。毛泽东的父亲刻意要毛泽东继业,文化上满足毛泽东能记个帐就行。毛泽东则违父意,立志读书,求取真理,解民于倒悬。毛泽东的这一决定,便开启了与向家结识的姻缘。毛泽东对杨开慧及外家的感情是纯朴真挚的,毛泽东对向家的关心照顾也是有原则的。

毛泽东对杨开慧的怀念,最广为流传的是《蝶恋花•答李淑一》诗和向振熙逝世的唁电。诗曰:“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垂霄九。向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唁电是发给杨开慧之兄杨开智的。唁电全文是:“开智同志:得电惊悉杨老夫人逝世,十分哀痛。望你及你的夫人节哀。寄上五百元,以为悼仪。葬仪,可以与杨开慧同志我的亲爱的夫人同穴。我们两家同是一家,是一家不分彼此。望你节哀顺便。敬祝大安。——毛泽东,1962年11月15日。”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想到了向家对杨开慧母子的扶助及对革命的贡献,于1950年5月趁杨老夫人向振熙80寿辰之机,派儿子毛岸英回湖南省亲,看望向振恺、向振熙、向理卿、向明卿、向定前等亲友。毛岸英问外祖母有什么困难,向振熙说:“我没别的什么要求,我欠邻居五块钱,你帮我还掉就行了。”向家虽贵为皇亲国戚,可在新社会却如此清贫,这就是共产党人赢得民心的根本。1962年春,毛岸青与邵华结婚,毛泽东对儿媳邵华说:“新媳妇总该去认认家门,让外祖母和亲友们看看嘛!”遵父命,岸青、邵华回去探望向杨两家亲人,并为母亲杨开慧扫墓。解放后,毛泽东按月给岳母向振熙、姨妈向振恺寄去生活费。当得知向振恺生活困难时,便派人落实,将向振恺、向振熙两位老人接到一起生活,每月共寄100元生活费,使其颐养天年。杨开慧的大舅向理卿,从1953年起,被毛泽东安排到北京颐养天年,1969年病逝后,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这是毛泽东所有亲人中唯一一位享有礼仪与殊荣的人。
毛泽东不但关心体贴照顾向杨两家亲人,对保姆陈玉英母女也关怀备至。杨开慧牺牲前对孩子放心不下,特意嘱咐陈玉英细心关照。陈玉英出狱后将毛岸英带回板仓和向振熙一起照料三个孩子。陈玉英把向振熙当成自己的母亲,向振熙也把陈玉英视为自己的女儿看待,一家五口相依为命。1950年,毛泽东派毛岸英回乡,其中任务之一就是寻找陈玉英。1951年12月,毛泽东还亲自给陈玉英写信。1957年6月,毛泽东将陈玉英的女儿孙燕接到北京,并与她亲切交谈。孙燕在北京住了近半个月,毛泽东给她钱,给她买衣服并安排她参观北京的名胜古迹。孙燕离开北京,毛泽东还派秘书送去200元钱和鼓励孙燕努力学习的信。后来孙燕考取武昌中南音乐专科学校,毕业后回到长沙市文化馆等单位工作。对于亲友故人,毛泽东及其家人能帮的一定帮,不能帮的则促其自食其力,不一味迁就照顾。

杨开智是杨开慧的兄长,湖南解放后,便给毛泽东写信,希望能在北京给安排职务,遭毛泽东拒绝后,又托向三立替他向毛泽东说情,希望通过毛泽东打招呼在湖南省谋个厅长方面的职务。毛泽东先给中共湖南省委第一副书记王首道发电报:“首道同志:杨开智等不要来京,在湖南按其能力分配适当工作,任何无理要求不允许。……”随后在百忙中又给杨开智写信,信中说:“希望你在湘听候中共湖南省委分配合乎你能力的工作,不要有任何奢望,不要来京。湖南省委派你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工作,一切按正常规矩办理,不要使政府为难。”之后毛岸英又给向三立写信,一是表明态度,二是要向三立做杨开智思想工作。几十年后这封长达三千多字的长信广为流传,信中说:“舅父希望在长沙有厅长方面位置一事,我非常替他惭愧。新的时代,这种一步登高做官思想已是极端的落后了,而尤以为通过我父亲即能上任更是要不得的想法……皇亲国戚仗势发财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靠自己的劳动和才能吃饭的时代已经来临了,我决不能也决不愿违背原则来做这些扶助亲戚高升的事。至于我父亲,他是这种做法的坚决反对者。”毛泽东和毛岸英既坚持原则,又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给亲友予帮助。土改时,毛泽东曾指示湖南省委:“杨家是地主,但他家为革命牺牲人多,可以免以斗争。”1949年8月10日,是长沙和平解放后的第6天,毛泽东致电杨开智,向岳母向振熙及其他亲友表示问候。向三立获悉,即动身去北京,向毛泽东祝贺。毛泽东正忙于开国大典,便派毛岸英接待向三立。当向三立提出希望留在北京学习或参加工作时,毛岸英便说:“现在机关正开展工作,许多单位才刚刚组建,要一些工作人员,并叫向三立写一份自传交给他。”在毛泽东秘书田家英的联系沟通下,1949年10月下旬向三立到新组建的中央人民政府财经委员会工作,与向三立一同到北京的同志的工作也得到妥善安排。“朝中有人好做官,厨房有人好去端。”有这个信息,有这个方便,近水楼台先得月,也是人之常情,能帮的不帮就不是一家人了。
“忠厚传家,诗书继世,耐职立事,孝悌自尊。”这些向氏家风,在毛泽东、杨开慧与向家的关系上得全面继承与发扬。
国有国格,家有家风。家风是家族成员自我存在价值的体现。有好的家风,家族成员就会学有榜样、行有方向,就会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
1、《宋代河内向氏家族研究》2006年6月河北大学任立轻历史学硕士论文。
2、《毛泽东与杨开慧》,摘自毛新宇著《毛泽东三兄弟》,人民文学出版社。
3、《从板仓到砖屋一记毛泽东与杨向两家的情谊》,主编向端四,湖南人民出版社。
二O一九年六月八日

本文作者:向龙祥、向家海、向伟、向柏宇、向恩华



严正声明:

经全国四届一次执委会研究决定,指定向氏宗亲网(www.xiangs.org)、品牌委员会创建的“全球向氏宗亲会”(qqxszqzh)公众号为总会官方新闻和文件发布机构,总会所属工作群、会员群转载内容均须以一网一号为准。总会重大活动、各地重大新闻须经当地宗亲组织审核之后发送秘书处新闻办公室,新闻办公室初审之后报秘书长终审方可在网站发布、公众号随之转发,涉总会消息未经审核不得提前以个人名义在网络转播。其他向氏自媒体转载一网一号内容不能改编任何内容,包含单位及作者署名,并在显著位置标明文章来源。一网一号发布内容均为公益资料,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以此谋利、骗取打赏。特此声明!




(向氏宗亲网对学术类论文统一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学术研究尚未定论部分如有疑问,请同原作者本人联系。)


责任编辑:向氏宗亲网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