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全国向氏宗亲总会网站!

当前位置:向氏宗派 >>向氏源流

追本溯源 利川向氏宗族的历史贡献(一)

2023-02-15   上传责任人:管理员   来源:向氏宗亲网 访问量:3135

利川向氏族共有近50支不同源头、不同字派的族支,在全市560多个行政村中绝大部分村都有向姓居民分布。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21年利川全市向姓人口达8.5万余人,是全国向氏族支最多、人口最多的县、市之一。近800年来,利川向氏族各支在鄂西、渝东这块封闭、神秘的土地上繁衍生息,辛勤耕耘,不断发展壮大,为该地区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南宋末之前历代向氏先祖的不杇业绩史谱均有记载,在此不再赘述。为缅怀先辈,启迪后人,仅就利川向氏族自南宋末以来的历史贡献概括归纳予后。

(一)生产力发展的生力军

鄂西及三峡地区地处川(今重庆)鄂交界地带,是湖南、湖北进入四川的门户,为历朝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南宋晚期,九君向氏先祖向士璧率军先后在湖北宜昌和重庆涪陵抗击蒙军,向佺在川北通江筑城抗蒙。元末红巾军,明玉珍率部近20万在重庆立大夏国。其间,先后与元蒙军和明朱元璋征战,并占领施州(今恩施);明末,三峡地区为张献忠所据,与李自成南北呼应,两支起义军先后被清军所灭;清初,三藩之乱,吴三桂叛清,从湖南岳阳经利川,进三峡及重庆大部分地域,与清军抗争。吴三桂兵败后,李自成余部及南明残部以“反清复明”为旗号,与三峡地区农民武装联合,形成“蘷东十三家”农民起义军,抗击清军达十余年之久……历经三朝三百余年的战争,加上水、旱灾和瘟疫流行,四川人口锐减,十不存一。为此,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起,清廷全面推行了“湖广填川”移民政策措施,至乾隆后期,“湖广填川”基本结束,先后从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广东、广西、福建各地,向这一地区累计迁人人口达一百多万。利川向氏族先祖,也大都是在这种历史大背景下,从南宋末起至元、明、清各朝,先后从湖北、湖南、江西、贵州等地进入鄂西及三峡地区世居。

鄂西及三峡地区虽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但在南宋之前,除州、县治所地城镇及其附近地区有人口聚集外,广大的乡村地区均属山大人稀的蛮荒之地。元初,该区域内除城镇被统治者或农民武装所控制外,广大农村地区则由原住民或早期迁人的大姓所控制。随着大姓势力的日益强大,逐渐形成的与朝廷抗衡的基层社会群体——土司政权。元早期,朝廷试图采取武力镇压方式加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但收效甚微。从元中期开始,改以绥靖安抚政策,根据各区域人口多少,分别封各大姓首领为宣尉司、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等不同等级的土司使官。对朝廷力量薄弱的州县一级行政区,还册封比流官统治地区还要高一级半级的羁糜州制度。朝廷给了一顶土司官帽,只要按时朝贡(一般每两年一次),战时奉调,土司拥有至高无上的自治权。在今恩施八县、市,虽名义上有施州卫、恩施县及所属里(利川时为恩施县都亭里)各级地方政权,虽有管辖各地土司的职责,但事实上土司独立王国各级官府是管不了的。以利川为例,元时施南宣抚司踞毛坝,忠孝安抚司踞元堡,沙溪宣抚司踞小沙溪,忠路安抚司踞忠路,建南安抚司据建南,龙阳峒安抚司(时隶石柱宣抚司)踞谋道铜锣关及万州罗田马头地区,官府能真正管辖的仅从团堡——都亭——凉雾——汪营、南坪——谋道支罗一线,即今318国道公路沿线(今柏杨时隶奉节,谋道约半地隶万县)。土司割据制度对内残暴统治属民,对中央政权叛服无常,骚扰接壤地汉民,土司之间也不断发生战争,弊端极大。从清雍正四年(1726年)开始,清廷开始推行改土归流,即取消土司世袭制度,设立府、厅、州、县,派汉族流官充任官吏(少数仍为土司留任),至雍正十三年(1735年),利川改土归流全部完成,土司制度终结。清“湖广填川”,最初为强制性移民,因收效甚微,朝廷后来又制定了优惠政策。无论是前期被强制移民,还是后期受优惠政策吸引的移民,除部分官军因战后定居移民地区者外,多数移民对象在原籍都不是强势族群,因而凡湖广移民者,大多为弱势群体,且明清时有“汉(人)不入峒(即少数民族地区)、峒不入汉”的不成文规矩和习惯,因而移民家庭的落业地,一般都是土司势力范围以外及原住大户不屑占据的蛮荒之地,野兽成群、荆棘丛生、自然灾害不断,疾病常发、强人欺凌……其生存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不堪设想。

利川向氏各族支,在鄂西及渝东这块土地上,从先祖入迁到当今,世代奋斗耕耘数百年,为该地区社会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可以说,凡我利川向氏一族的世居地,都是各族支先祖首先开垦,后经世世代代不断拓展,将蛮荒之地变为富庶阡陌的。利川向氏族先辈,是开拓鄂西及三峡地区的重要力量之一。

利川向氏先辈,不仅开垦了鄂西及渝东各县区相关地区的大片土地,而且带来了湖广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明以前,鄂西及渝东地区主要以豆类作物为主,兼有少量水稻种植。粮食产量极低,其地承载力极其有限。明万历年二十一年(1593年),福建人陈正龙将红薯藤从西班牙偷运回国,至清初,全国已逾半数省份广种红薯;明嘉靖十年(1531年)玉米传入中国,最先在广西种植,后逐渐在全国推广、普及;明崇祯元年(1628年)前后,马铃薯(俗称土豆、洋芋)传人中国,很快在全国各省推广、普及。这些农业种籽的引进、普及,使全国粮食产量大增,促进了明清各朝的人口较快增长。利川向氏族各支先祖来自湖广经济发达地区,既有相对先进的生产技术,也比土司及原住民更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他们在落业地不仅大量垦荒屯田,种植南方原籍地早有的水稻,而且还率先种植了玉米、红薯、洋芋等引进农作物品种,粮食产量大增,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家族生存、繁衍的需要,也为其他居民起到了示范作用。据不完全统计,仅在利川市,叫“向家塆”“向家院子”“向家台”“向家寨”等以向氏冠名的地名40多个,在鄂西及渝东地区以向氏冠名的地名也比比皆是。向氏各族先辈即是鄂西及渝东地区的开拓者,也是该地区古代先进生产力的生力军。

(选自《利川向氏宗谱》第一卷72—74页)


责任编辑:向氏宗亲网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