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名胜古迹
《乌池孔向氏家乘》辨析-向宗理
2017-10-10
1738年由德清先祖“敬录”的《乌池孔向氏家乘》(以下简称《乌乘》)的现世,在《向氏荣华十三家》全族中荡起阵阵涟漪,甚至有人说,对《向氏荣华十三家》追宗溯源的影响力是颠覆性的。余以為:对《乌乘》的评价应一分為二,褒貶适度。为此,谈谈我对《乌乘》的两点看法。
一、《乌乘》有其真实谱史的特征
(一)、《乌乘》关于乌池向氏源头的记载与史料相符。
《乌乘》序载:“我祖原居黑洞,古称茅岗洞,共同食住的有相樊郑曋四姓受巴姓管。后巴吉被夷王骆宏勋打死,九寨失散,樊家去樊城,郑家逃郑州,曋家远走金陵,相家多迁河南,未走的居乌延溪、乌里河、乌里峡等地。我先辈世居乌池孔。相传樊改黄,曋变覃,郑由正成田,相变向”。“四姓受巴姓管”与史料记载相符,不少宗谱专家都认为:乌池向氏从一世至四十七世应当是可信的。
(二)、古代“乌池向氏业地”买卖契约及古墓碑刻证明乌池坝为向氏先祖世居地。
2017年8月10日,笔者去恩施白果乡乌池坝考探“向大将军坟”。当地居民蒲心想老先生(80岁)介绍:乌池坝在當地分為上、中、下三坝,烏池孔在下坝。烏池坝原为向朝选和宋仕忠的业地,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卖给蒲家(古時契约尚存),蒲家雍正十年入庄,已在此地居住285年。蒲氏进来之前,向氏已在此地居住了很多代。在“向大将军坟”坎下房東院內发现古墓碑一块,其碑文显示,向登福和向登朝两兄弟1751年为显考向汝登立碑,碑文记载:“高祖向庭显古墓在内”从高祖下葬到立碑人至少有五代人,历时125至130年,说明将军坟至今已有400余年,而葬坟前向氏在这里住了多少代人,却不得而知。有史记载:向宝胜公元510年就进入施州执政,向宝胜后裔有可能取代了乌池巴人向氏,而被后人认为就是乌池巴人向氏。
(三)、《乌乘》关于《向氏荣华十三家》的史载真实准确。
《乌乘》记载:“天云生梦宗,梦宗生肇荣、肇华。肇荣生八子(大雅、元、潮、亨、贞、利、乾、坤),肇华生五子(大虞、夏、殷、周、维)。两家有弟兄十三个,号称“向氏荣华十三家”。此记载与我族数省裔孙族谱记载一致,天禄公是十三家中大虞公第三子,如凤公是天禄公第六子,我族支是如凤公后裔。
(四)、《乌乘》为我族釋清了两个悬念
1、天禄祖公以上的世系源流得以链接
1738年撰成的《乌乘》载明:
天云生梦宗; 梦宗生肇荣、肇华; 肇华生大虞、大夏、大殷、大周、大维; 大虞生天衢、天街、天禄、天益; 天禄1404年为一品官职。天禄生如松、如柏、如梧、如克、如龙、如凤、如虎、如豹; 如凤公之后裔派行为“马原有祖永朝秀士”。
我族因《老族谱》失火被毀掉,无法知道天禄祖公之前的世系源流,故在1921年忆写《族谱》时只能以向亿(字天禄)祖公为一世祖记谱。《族谱》载明:“天禄公1404年任一品顶戴官职,禄生八子(如松、如柏、如梧、如克、如龙、如凤、如虎、如豹);如凤公裔孙派行为:“马原有祖永朝秀世”。(只是“士”和“世”有同音异写之别)。我支《族谱》與《乌乘》关于天祿公以下世系名录和派行的記載完全吻合。《乌乘》和《族谱》相隔187年,这不是巧合,而是真實的谱史链接,两谱联宗丝丝如扣。
2、我族如字輩八耳锅的碎锅之地得以澄清。
《族谱》称:我族是江西籍八耳锅之后裔,由江西移麻阳。实际
上是大虞公在元末时代替弟(大殷字庭芳、战死)征討红巾军胜利后率族先搬迁到湘西龙山。明永樂二年(1404年)天禄公官至一品,再迁辰州(今湖南沅陵一帶)。后因战乱避祸,在辰州破锅八块,如凤公等八子各执一块散居各地,如鳳公攜子馬懿从辰州移麻陽居住。我族应为辰州八耳锅向氏后裔。
2、《乌乘》有硬接抄袭之嫌。
初见《乌乘》,我如获至宝,因为它解决了我族追踪溯源的重大课题。但在翻阅了其他向氏族谱后,发现《乌乘》有几处却是硬接、袭抄他谱世系而成。现叙如下:
1.硬接他谱世系
据孝感的仁汉宗亲考证:本族为商音向氏河内郡裔,《乌乘》却硬接于古西南蛮乌池巴人向氏支系。
向弘是春秋向父肸第四十五代孙,在乌池孔向氏系中“演变”成了相佐辅第四十八代孙,将乌池孔向氏沿传代系从向弘起硬接了向父肸世系源流。
向宝胜原本是河内巴东系三十九代孙,是梁武帝天监朝人,在乌池孔向氏系中“演变”成五十三代,成了北宋太宗朝人,相隔十四代人,从向宝胜起又是一处硬接世系。
向宝胜,是向五子之子(系河内向氏巴东系支,是巴东向灵异之裔,或是向宠子孙在恩施之裔须予考证)。其属春秋河内向氏裔是肯定无疑的。向宝胜生于梁武帝天监九年(510年)前后,陈文帝天康元年(566年)时,他以长江峡江地巴东为中心,前后沿江两千余里,率汉苗土蛮民众起兵,一边作战,一边屯田开荒。向宝胜之父向五子屯居墨城即今巴东县,向宝胜在距巴东城六十里双城明月场屯田,摆开一字长蛇阵的架式,建立平蛮王即巴东王以呈威。向宝胜四个儿子向邹、向郭、向邺、向都各管一方,兄弟四人分管恩施东南西北四乡。向邹生于梁武帝中大通二年(530年)前后。到了陈宣帝太建二年(570年),四兄弟相继归附朝廷。到了北周建德三年(574年),置施州,治沙渠,即今恩施和清江段,以建始五峰为中心,统由向邹管继,为建平蛮首,成为汉人统治土家的“蛮首”。向宝胜裔应系是土家的新汉族向氏系支。
依据相关资料分析,相佐辅后裔之世系,到了梁武帝朝(公元510年)时,巴人裔支的土家原著已被向宝胜裔系取代。
有史记载,向宝胜之世系沿传十六代,即宝胜生向邹(四子含郭、邺、都)、邹生大焕、焕生军威(二子含军成)、威生石琪、琪生耿忠(四子含秋忠)、耿生全德、德生善忠、忠生阙宗、宗生际来、来生道成、成生世传、传生名琦(与向显斌同代)、琦生向训(与河内郡侯向通汉同代)、训生大望,到了北宋初期,再无记载。
向显斌原本是子姓向氏五十二代人,与向敏中之父向瑀同代人,比北宋名相向敏中要高一代人,在乌池孔向氏系中,被向德清祖公硬接成了七十八代人,是到了明末清初了;同一个人,相差二十六代。
八耳锅系起祖向显斌,是北宋初期人,依据有关记载,这一支是以宦游为家。而最初居住地,要上溯至四川双流县为该支的居地。他们经过十三代,也就是到了元末明初,大雅八兄弟中,大潮迁徙恩施,肇华之子中大殷,大维三兄弟迁徙恩施。他们并非春秋时相佐辅古巴人和古土家向人之裔,也并非向宝胜之子的土家汉族之后裔,只是迁徙到了土家原居地的范围定居下来了,定居时间七百余年,至今已有二十多代人了。肇荣和肇华后裔绝大部份在湖南湖北汉族区域定居,汉族人数占大多数。
向弘至宗头共五代,非乌池孔巴人向氏;随后“沿代”的向宝胜至向秋忠共六代,也非乌池孔巴人向氏;中间十一代都不是乌池孔巴人向氏。
仁汉宗亲的考证,有根有据,真实可信,我颇赞同。乌乘所列世系虽然有真的,但不全是真的,是在有真实谱记的基础上,为了扩族支、壮族威,硬接了乌池非巴人向氏的世系。
2.抄袭他谱世系
余近获利川《施南向氏》手抄本影印件第10-11页记载:“南北二朝帝王共一百六十八年,向氏祖孙五代。向大焕妣田氏、向军威妣万氏、向石琪妣彭氏、向耿忠妣唐氏、向全德妣朱氏、传至唐朝向氏相传七代。东阁大学士向善忠夫人石氏”。
《施南向氏》为河内郡裔支,其先祖是元朝初期朝庭派到毛坝施南宣抚司任军事主管(元帅府左佥事)的迁入者。本是去监视覃土司的,后篡夺土司位。经年后,覃土司复夺权位,施南向氏先祖败走利川忠路筑堡为据。
《乌乘》把《施南向氏》的大焕、军威、石琪、耿忠、善忠几个名字(包括配偶姓氏)都全抄过来,凑成53世至58世:之前和之后却大不相同。乌乘几乎是“复制”了《施南向氏》从大焕到耿忠六代名录。现将三个谱相关世系图对比如下:
河内巴东系 39宝胜—40向邹—41大焕—42军威——43石琪——44耿忠(共四子)
施南向氏 向氏祖孙五代—— 大焕——军威—— 石琪—— 耿忠
乌池向氏 53宝胜—54向都— 55大焕— 56军威 —57石琪—58秋忠耿忠善忠
从上列对比图可以看出,《乌乘》要么抄袭了《施南向氏》世系,更像是抄了《河内巴东向氏》,只是把向邹抄成了向都,把耿忠抄成了秋忠,但无论抄的哪家的谱史,该数代都不属乌池巴人向氏。
此外,受其影响,本族有些分谱还将川渝九君向氏世系归于本族世系内,本文对此不作详述。
余以为:德清祖公就不是“敬录”了,而是将手上的史(正史)、志(地方志)、谱(民间谱谍)刻意进行了“再整理”,目的是把周围所有姓向的都拉入乌池巴人向氏大家族,以壮大族威。看起来是“完整无缺”的《乌乘》,实际已成远离真相的“杂合谱”。
因此,《乌乘》世系从四十八世向弘起,列出的世系名录已失真,其源流代系的参考价值已经不大。就算顺着《乌乘》的脉络由近及远溯源,我《向氏荣华十三家》首先应是七十八世显斌的后裔;其次应是五十三世宝胜的后裔;再其次才是四十八世向弘的后裔。但这三个先祖有据可查都不是相佐辅的后裔。由此可以断定,向氏荣华十三家不是巴人向氏后裔。而我支《族谱》认定的“我祖于麻阳县所载家龕神位之流源”才是可信的。根据《向氏荣华十三家》的上系溯源看,我族源流应归于向显斌位下裔孙为宜。
我的观点有可能和崇信《乌乘》的宗亲不一致,但在百家齐放,百家争鸣的今天,应以史证为先,凭据抒怀。余意在激发更多的宗亲举证参辨,也许越辨越接近真相,这正是我之期待。
(向宗理供稿)
(向氏宗亲网对学术类论文统一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学术研究尚未定论部分如有疑问,请同原作者本人联系。)
上一篇: 中华向氏文化园项目选址竞标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