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族谱就上新族谱网

首页-->名胜古迹

咸淳二年公荣撰《基砧记》


2025-03-16

吾家為宋桓公後,食采於于向,遂以為氏,世為宋卿。自左師公戌遞傳至常侍公,秀族著河南散處,開封、河內、朝歌、武陟間。其蔓延於天下者,不可數紀。顧自周漢,以迄於今,綿綿翼翼。雖代有傳人,而其間變遷不一,世系無傳。生其後者,恒以不得溯厥源流為憾。如榮今日者,亦何忍溯哉。

榮先世居河南之開封,自太尉文簡公以進士出身,崛起於湻化、咸平間,沉毅開濟,朝野倚重,位晉台衡。越二世,象賢繼武。定國留後公績著忠勤,連姻椒室,世受國恩。亦雲盛矣。至五世季曾祖忠毅公由進士第,特恩改承仕郎,授荊南節度使判官,遷京東轉運制置副使,以父憂免,起,複知淮甯府事。建炎二年,金人陷淮甯,公以罵賊不屈,闔門遇害。是時,救援不至,遂使義士忠臣孤城待盡,良足悲矣!

理宗景定二年,榮宗伯安撫公兼知潭州事,以軍功見嫉,安置漳州,尋,坐是死。時先大父為洪州守,聞之心栗,哀憤成疾,卒於官。宦囊蕭然,未獲扶櫬歸裡。先王考率家屬五十餘口,留洪州之洗馬市,一時虜寇方熾,蹂躪堪虞。不數年,複挈家就食於平江之梓江裡,載先大父柩葬于邑西下東山之繋龍洞,且便收宗伯安撫公柩葬於邑株山之滑石江。其餘先人邱墓,已隔雲山,乃仍卜吉擇地,自遠祖燕王文祥公以下,如員外郎系鸞公、系鳳公、系舟公,暨雲巖道人宗麒公、宗善公、宗明公,子大公、子敬公,並諸祖妣夫人,俱以木主分葬各處。俾後嗣四時展祭如開封時,用志不忘先君子。

伯伍郎衡昆仲四,因卜吉茲邑時,皆析居。伯伍郎分屬長,偕榮宅黃金坪;諸父:承仕郎龍,宅本都之古塘;白雲真人公雄,宅湖源之西山;例授文林郎淵,則遷長屬湘陰之南陂。其他系以官者,仍隸開封原籍。

嗟夫,士君子當擾攘之秋,固宜乃心王室,戮力驅除,委身報主。乃至入朝見嫉,徒死孤忠,無補于國,遂使流離播遷,靡有寧宇於焉,避亂圖存,披髮入山,各營邱首之地,以苟延旦夕。回首故園,滿目有山河之感。時事至此,尚忍言哉!茲者,偶籍田廬、邱墓基砧等項,各編一籍。因為敘先大夫之肇造於開封者,其流澤孔長,且以紀先君子之卜遷於茲邑者,其來有自,於以留示後人,使千載而下,知所自出,是則,榮所斤斤厚望者也。後有知者,尚其念諸!

大宋咸淳二年(1266年)岁次丙寅夏六月上浣之吉公荣撰

 

译文:我们家族是宋桓公的后代,因在向地获得封地,于是以“向”为姓氏,世代担任宋国的卿大夫。自左师公戌传承至常侍公秀,家族在河南繁衍生息,分散居住在开封、河内、朝歌、武陟等地。家族分支遍布天下,难以计数。从周朝、汉朝一直到今天,家族虽然代代有杰出人物,但期间变迁频繁,世系、传承中断。后代的子孙常常因为无法追溯家族的源流而感到遗憾。像我这样的人,又何忍追溯呢?

我的祖先原本居住在河南开封,自从太尉文简公以进士身份崛起于淳化、咸平年间,他沉稳坚毅,开创事业,朝廷和民间都倚重他,最终官至宰相。经过两代,贤能的子孙继承了他的事业。定国留后公(经公)以忠诚勤勉著称,与皇室联姻,世代蒙受国恩,家族可谓兴盛至极。季曾祖父忠毅公,是我的五世曾祖父的弟弟,他以进士及第,受特恩改任承仕郎,授荆南节度使判官,后升任京东转运制置副使,因父亲去世而辞官,服丧期满后复职,任淮宁府知府。建炎二年,金人攻陷淮宁,忠毅公因骂贼不屈,全家遇害。当时救援未至,义士忠臣孤城待尽,实在令人悲痛!

理宗景定二年,我的宗伯安抚公兼任潭州知州,因军功遭人嫉妒,被贬至漳州,不久因此而死。当时我的祖父任洪州太守,听闻此事后心中恐惧,哀愤成疾,最终在任上去世。他的宦囊空空如也,未能将灵柩运回故乡。我的父亲带领家属五十余人,留在洪州的洗马市,当时虏寇猖獗,形势危急。没过几年,父亲又带着全家迁至平江的梓江里(今平江县浯口镇栗木村一组),将祖父安葬在邑西下东山的系龙洞,并将宗伯安抚公安葬在邑株山的滑石江。其他祖先的坟墓因相隔遥远,只能择吉地安葬,自远祖燕王文祥公以下,如员外郎系鸞公、系公、系舟公,以及云岩道人宗麒公、宗善公、宗明公,子大公、子敬公,还有各位祖妣夫人,都用木主分葬各处,以便后代四时祭祀,如同在开封时一样,以此铭记先辈的恩德。

伯伍郎衡和他的三个兄弟在卜居此地时,各自分居。伯伍郎分属长支,与我一同居住在黄金坪(今平江县浯口镇三联村梅树组);我的叔父承仕郎龙,居住在本都的古塘(今平江县伍市镇盘安新村);白云真人公雄,居住在湖源的西山(今平江县伍市镇湖源村八组);例授文林郎渊,则迁至长属湘阴的南陂(今汨罗市三江镇双桥村二组(向家洞))。其他因官职而留居的族人,仍隶属开封原籍。

唉!士君子在动荡的时代,本应心系王室,尽力驱除敌人,舍身报国。然而,入朝为官却遭人嫉妒,徒然以孤忠而死,对国家无益,最终导致家族流离失所,四处迁徙,不得安宁。于是,我们只能避乱图存,隐居山林,各自寻找安葬之地,以苟延残喘。回首故园,满目山河,时局至此,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如今,我偶然整理田庐、坟墓等事项,各自编成一册。借此叙述先大夫在开封的开创之功,其恩泽绵长;同时记录先君子在此地的迁徙之由,其来有自。以此留给后人,使千百年之后,子孙们知道自己的根源。这是我所深切期望的。后世若有明白之人,望能铭记于心!

 [译文/湖南郴州山豆]